1. 與主婦聯盟的第一次接觸
1999年8月,我剛要升大二,那年暑假,我到台北,準備為期一個月的日文補習課程,剛好社團一個畢業的學姊在台北工作,問我有沒有意願「順便」去什麼組織走走,就她手上既有的資源,「大概就兩個選擇吧,主婦聯盟或是醫界聯盟」她說。我沒什麼想,選了主婦聯盟,原因是我不想去什麼醫界的組織,這種聽起來以後就會常常碰到的東西。
那個月我的生活蠻規律的,大概就是週一到週五,早上去日文補習班,中午吃過飯之後,就到主婦聯盟辦公室,然後一個下午待在那邊,「你要來當義工喔,但是暑假大多數媽媽都要陪小孩,所以這時候剛好是我們最悠閒沒什麼活動的時候,你有什麼想知道的嗎?」大多數的時候,我就是在辦公室坐著,翻翻他們的書,偶而問問看他們在做什麼,到六點,他們要關門,我就回家。
現在想起來很奇怪,那是一段非常奇怪的義工(觀察)經驗,一來他們平常也很少有非會員的「義工」,所以他們也沒想到該找義工作什麼,所以多數時候我都沒事作;二來,我說我的來意是要觀察學習,但是我去之前,根本沒做過任何功課,也不清楚他們到底是在幹嘛,只是從名字上知道他們是由主婦所形成,在做環保的團體,沒了。因為沒有特別設定要觀察學習什麼,所以那四週的義工生涯,我整天都在期待有什麼特別的事件發生,然後可以跟著亂看亂想。
那四週裡面,我印象比較深刻的有幾件事:1. 主婦聯盟的組織架構(包括共同購買團體、自然步道協會),在工廠幫忙分菜、隨送貨車去各個班的據點配菜、在某個班的據點吃他們自製的非烹調食物、洽談精神病人來工廠那邊擔任員工、廚餘作堆肥、自製肥皂等等;2. 棲蘭山枯立倒木作業公聽會;3. 無殼蝸牛運動;4. 收到一雙日本帶回來的筷子做為禮物。
回來之後,我不知道怎麼整理自己這段鬆垮並且大多數都在閒聊的經驗,索性把資料整理了一下,我那時的問題是,買菜、配菜、垃圾分類、作肥皂,這算是什麼運動?消費者運動?